嗯 感恩節這週挺無聊的 我來補充一下好了..
上星期五有新的一批MBA二年級的學生來我們公司面試final round, 我正好那天在公司就自願報名幫忙. 面試的學生當天要跟三個director等級以上的面試, 另外公司有安排一個輕鬆的information panel, 讓幾位consultant來回答學生對於公司會有的問題. 我那天的角色就是panel成員之一.
一早學生到達公司前, 我們內部就有開會, HR把要來面試的人的簡歷都發給大家, 然後提醒我們下午四點所有面試結束後會有個de-brief, 討論面試的結果, 負責面試的老大們要參加, 我們這些跟MBA們有接觸的小咖也要參加.
Panel有兩場, 早上下午各一場, 包含四位consultant與四位來面試的MBA. 我們都跟來面試的說這些panel是不列入評量的, 目的是希望他們多接觸公司的人並更認識公司. 但是早上那場我就看到我旁邊的同事, 偷偷在MBA們的履歷上寫一些評語, 例如"definitely yes" , "good experience" 之類的. 後來結束後同事偷偷跑來我旁邊跟我說 : "adrienphil.. 我有參加上星期的面試活動, 下午的debrief, 那些老闆會要我們發表意見, 你最好在開會前就對每個MBA做出決定(Yes or No), 並且要有具體的證據佐證你的決定". 同事說了以後害我也緊張了起來, 我在學校就是以安靜不發言聞名, 居然要我在大老闆們面前發表評論. 本來以為只是來跟MBA們聊天的, 現在變成了邊聊天還要邊觀察, 也開始拿著resume偷偷做筆記.
在debrief 之前, 我們擠個小咖還討論了一下. 這就開始有趣的地方了. 當天面試的八個人中來自三所學校, 有印度人, 美國人, 歐洲人, 亞洲人. 雖然只有八個人, 要記清楚誰是誰還真不容易, 我們一至最有印象的那兩三位都是大家想推薦的, 他們的特色都是活潑, 健談, 個人特色突出(例如履歷表上的經驗突出等). 在下一層的兩三位就是大家不太確定的, 這幾個人就是印象沒那麼深刻但是還可以簡單的形容出來, 例如我們會說"xxx阿..就是那個OO學校的, 之前做過##公司的, ". 最慘的就是, 有人的履歷表被我們拿起來後, 沒人知道他是誰. 那天的其中一位亞洲人就變成這樣, 由於我也是亞洲人的關係, 他有試圖多跟我說話, 而我也想多幫幫他, 當我同事們拿著他的履歷一臉疑惑時, 我有稍微形容一下 , 同事們還是想不起來, 我就說"就是就是下午那場panel中坐在最右邊的那位阿", 終於同事們記起來了, 可是反應是 .."他的英文好難懂"跟"他好像沒說什麼話, 不清楚". 聽到這麼狠的comment, 我心中震了一下, 想說"靠..這些好同事平常不會就是這麼想我的吧". 其實我並不覺得那位MBA的英文難懂, 反正中日台韓的英文不都那樣, 至於話少, 他在panel中也問了兩三個問題耶, 有一位大家都想推薦的, 好像一個問題也沒問. 他的履歷表其實也不算太差, 至少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國際品牌, 還加上top 10 MBA.
我覺得來自於英文是第二外語(印度香港新加坡都不太算)的國家, 尤其是東亞一帶, 要跟人產生"connection"真的比較難, 一則是不知道為什麼他們似乎認為亞洲(中日韓)口音比較難懂, 二則是大家瞎聊的時候我們很可能變成微笑的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