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春天來了, 前一陣子學校前兩株櫻花樹盛開, 好不美麗.
自從找到工作後, 我的心情瞬間由黑白變成彩色, 不再需要每天注意學校的job posting, 不需要整天擔心錯過submit resume的時間, 不用花時間猶豫到底要不要修改cover letter, 而且還可以很屌的decline interviews. 不過, 原本以為我的生活會在找到工作後輕鬆一百倍, 結果發現"代誌果然不是懶人想的這麼簡單".
我的生活仍然是忙碌的不可開交. Early week我很不怕死的選了四堂課, 這個quarter失去了我最親愛的learning team, 每個case都要自己來, 既然不會有好心learning team 提供給我spreadsheet, model 只好自己build; reading 彷彿比以前多了兩三倍, 每天要念的書厚達百頁, 而我永遠在追趕進度中.
之前社團幹部選舉, 我想說既然社費都繳了不選個title放在履歷表上太說不過去, 就很不要臉的提名自己選一個看起來很輕鬆的幹部, 果然沒人想跟我競爭, 所以一選就上. 沒想到選上以後, 學校的admission office 馬上就給我事情做, 真是一刻不得閒, 我跟學長抱怨說:"沒想到當社團VP居然要做事情", 學長還冷冷的說"廢話, 當VP當然要做事"; 今天二年級的日本學長跟我傳承的時候, 他的開場白就是"你知道我們社團最操的就是兩個職位, 一個是社長, 另一個就是我們..", 我聽了下巴差點沒掉下來, 我當初看了半天就是覺得這個職位又涼又好聽才選的耶!
上星期Darden days, 接待一個從台灣過來的女孩子, 看來今年會有不少台灣學生來Darden, 雖然替他們高興, 不過也難免覺得可惜. 我還記得去年這時候, 我選校時有點擔心自己是唯一的台灣人, 剛來的前半年也難免覺得難適應, 有時候還會想說要是有幾個一起從台灣過來的同夥就好了. 聖誕夜跟嘉黛聊起來, 她叫我不要鑽"只有我一個台灣人"的牛角尖, 我才覺得的確我想太多了, 都出國了就是應該勇敢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 老是想一些不會改變的事實也不是辦法, 況且話說回來, 就算有一起從台灣出來的同學也不見得合得來, 就算合得來也不代表就會常常在一起, 如果真的常常在一起那就少去很多主動認識外國朋友的機會. 現在回想起來, 我覺得我也滿幸運的, 少了同鄉讓我依賴, 我也就只好努力自己經營自己的生活, 這一年其實成長不少.
從申請MBA到找summer intern, 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是"Chincin.. You're doing well. You'll be fine." 以前在TNS, 陶德跟我說他相信我會上我喜歡的學校, 剛開學時Learning team的Trenton叫我不用擔心考試, 上個Quarter坐我旁邊I-banker麥可跟我說他相信我會找到一個好工作, 在台灣的小白去巴黎寄了張明信片給我說他對我有信心, 一起找工作的Claudia跟我說他相信只要我們持續努力就會有個不錯的結果.
雖然之前聽的時候都覺得她們是虎爛我的, 反正安慰人又不用錢, 不過現在想想, 這句話還挺有鼓勵效果的. 其實如果你一直相信"you'll be fine"的話, You will eventually be fine. 生命總是會找到出口的, 不是嗎?
註一: 在這邊稍微解釋一下找工作的事情好了, 很多人都會問我暑期實習"是不是一定要找", 或是"找不到會怎樣". 其實, 暑期實習不是一定要的, 找不到也不會怎樣. 既然這樣的話幹嘛所有MBA都拼了死命的面試找工作呢? 我覺得暑期實習已經變成 MBA的一種不成文規定, 好像暑假一定要做點什麼事情放在履歷表上, 才能證明有人認為你是塊璞玉. 如果絕大多數的人都有intern, 你當然不希望你被歸類為極少數沒有被認可的幾個, 畢竟找full-time工作的時候, 公司還是會看看或問問你暑假做了什麼. 還有同儕和社會壓力也影響很大, 如果你身旁的人聊的話題都是"喔 我暑假要去紐約做I-banking", 或是"我要去上海當consultant", 或是"Citi bank會提供我兩個月在東京的住宿和機票", 你當然不會希望你的回答是"喔我暑假想在台灣吃美而美羅蔔糕, 找朋友打AOE, 還有在家吹冷氣看日劇". 喔,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 有的人還是看的很開, 我的learning team 同學老早就打定主意他暑假要待在Charlottesville釣魚, 不過人家可是功課好之前工作經驗也好的美國人, 對他來說找工作根本不是問題, 他願意的話他的老東家隨時張開雙手擁抱他. 一般人, 尤其是沒有公司sponsor 學費的國際學生, 還是很難這麼看的開吧.
全站熱搜